新聞中心 /News
愛游戲中國官方網站全文轉載文化學者王杰、潘麟: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日益受到全球青睞(上)
愛游戲中國官方網站全文轉載文化學者王杰、潘麟: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日益受到全球青睞(上)2018年9月11日,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王杰先生與東方生命研究院院長潘麟先生應邀參加了“華語環(huán)球”《環(huán)球華人》廣播訪談節(jié)目。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這一主題,兩位文化學者與海外華人朋友交流分享了各自的觀點、感想和期待。特別是潘麟先生,還與大家分享了他之前參加的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親身感受,暢談了他創(chuàng)辦東方生命研究院的初衷。
“華語環(huán)球”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對海外的普通話廣播頻道。其中《環(huán)球華人》是一檔服務類型的綜合資訊類脫口秀節(jié)目,面向廣大海外華僑華人,在海外華人中頗有影響。
主持人:各位聽眾朋友,歡迎您收聽《環(huán)球華人》節(jié)目。我是主持人張毅。今天我們節(jié)目的話題聚焦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這也是我們《環(huán)球華人》節(jié)目在去年特別關注的一個話題,因為它與中國及海外的華人朋友密切相關。
最近,由國際哲學團體聯(lián)合會發(fā)起的、北京大學主辦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一百二十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六千多名哲學家代表和哲學愛好者受邀參會。這是世界哲學大會第二次在亞洲、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知名文化學者潘麟先生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本屆主題為“學以”的哲學大會,并作了有關東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發(fā)言。近期,由東方生命研究院主辦的“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也將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舉行。
王杰教授:海內外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央黨校的王杰。很高興能夠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主持人:從古代相傳的諸子百家經典到現(xiàn)在掀起的“國學熱”,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又一次回歸。如果讓兩位定義一下,現(xiàn)今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怎樣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國學”?
王杰教授: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曾經影響世界超過了兩千年。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曾經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明清時期,通過西方的傳教士,中國文化又對西方社會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梢哉f,西方社會曾經出現(xiàn)過近兩百年的中國熱。打一個比方,前四棒接力棒,中國文化遙遙領先世界。但是,近百年以來,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愛游戲(ayx)中國官方網站,中國開始被動,開始落后挨打了。西方文化成了強勢文化,中國文化成了弱勢文化??梢哉f,第五棒,中國落后了。
很多人就把這個落后的原因,歸結為以孔夫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身上,歸結為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身上。他們把這個棒子一股腦兒打到了孔夫子、儒家、傳統(tǒng)文化身上,導致了這一百多年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質疑、否定和踐踏,導致了我們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當然也包括很多海外的華人,對中國的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溫情,缺乏尊敬和認同。
這種情況的改變,大約發(fā)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黨人做出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決定。經過這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在政府、民間、學界、媒體等幾方面共同的推動和努力下,中國文化像一個遠行了很久的孩子一樣,又回到了我們的身邊,回到了我們的社會。
我想,這一次的中國文化熱,就像錢塘江的浪潮一樣,滾滾而來,勢不可當。另一方面,必須承認,目前我們的國學、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在復興過程中,的確是良莠不分,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都已經出現(xiàn):比如庸俗化、功利化、江湖化等等;另外一個現(xiàn)象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從這幾十年的國學熱中,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就概念來講,“傳統(tǒng)文化”這個概念,它是帶有封建時代色彩的。所以,它一定是精華和糟粕并存的。當今社會所謂的官本位、權力本位、依附性人格、唯書唯上不唯實等等,我們把這些看作為封建糟粕,看作為僵化、保守和落后的東西,要將其去掉。而我們要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所以,我們今天講的“國學”,它指代的是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以,當我們在講國學的時候,我們是要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拋棄掉。這就是我理解的“國學”的概念。
當然,“國學”本身,它有著原始的含義。原始的含義就是指學校,貴族子弟學校。但是,這個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沒有疑義。有疑義的是,它在現(xiàn)代含義上的價值。所以,我現(xiàn)在更認同的是:所謂“國學”,就是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當我們這么說的時候,就已經把傳統(tǒng)文化里的封建糟粕拋棄在外了。
主持人: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王杰教授說得非常生動。潘麟先生,您覺得現(xiàn)在這個“國學熱”應該怎么理解?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我們應該特別強調或者重視哪些方面?
潘麟先生:我是這么理解的?,F(xiàn)在不僅是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復興,包括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也在復興。
我們經歷的是一個大時代。西方在文藝復興以后,開始發(fā)展自然科學,發(fā)展科技,他們完整地經歷了一個科技大發(fā)展的時代。那么,趁著這股科技發(fā)展之勢,西方文化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入侵,尤其是對中國和印度的入侵。當時,中國是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tài)。印度比我們悲慘得多,他們是完全殖民地,被英國殖民了兩三百年之久。這個殖民的過程,就是去印度化的過程。去印度化,就是去傳統(tǒng)文化化,就是把印度自己的文化嚴重地邊緣化,而把西方的理念、西方的文化試圖灌輸給印度人民。對我們中國,也是這樣,但畢竟好一點,我們多多少少地保留了一些自己的文化。印度去傳統(tǒng)文化化比我們要徹底得多。印度是1947年獨立的,我們是1949年。建國以后,以印度和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大國、東方主要的文化區(qū),都在進行一次文化回歸、一次文化復興。但這個復興是非常艱難的。
在西方的強勢主導下,在西方經濟強勢、強勢、軍事強勢和話語權的干預下,這個復興很艱難。不過,隨著我們國力的提升,我們復興的步伐、復興的信心和力度都在不斷加強。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們政府也好,民間也好,力度不斷地在加強,尤其是政府。
文化復興這是一個總體的趨勢,現(xiàn)在已經到了國人無人不知的程度。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的精神財富。這個認識已經深入民心,達成了一個共識。
主持人:前不久,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潘麟先生作為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并發(fā)表了演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您特別強調,這是東方文化的主題。我們想請您談一談參加這屆哲學大會的感受,如今的世界哲學研究,是否具有“向東看”的趨勢?
潘麟先生:有。中國哲學,或者再廣義一點講東方哲學,是世界哲學的重陣之所在。我們的文化,哲學化程度是非常高的,無論是佛家、道家、儒家,都是哲學化程度非常高的一個文化學派,或者叫思想學派。
潘麟先生: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幾乎全世界的哲學家都有一個共識——這個全世界的哲學家包括老、中、青三代哲學家,我仔細留意了他們的發(fā)言、他們的觀點,我從他們的發(fā)言、觀點中,聽出了一個共同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精神危機,或者叫文化危機。全球性的精神危機不是單指某一個地區(qū)、某一個國家,它是時代性的,是全球性的。從時間上講,它是一代人的危機;從空間上講,它是全球性的危機?,F(xiàn)在,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如何讓大家從精神危機中盡快走出來,也就是走出危機。當然,我們開的藥方不同,各種方法都不同,但是更多人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東方文化,尤其是東方哲學,是我們走出這個時代性危機,走出這個全球性危機的最大希望,或者叫最大支撐。這是我參加這屆大會的一個收獲。
王杰教授:世界哲學大會從1900年創(chuàng)辦以來,在一百一十八年以后,首次在中國召開,表明現(xiàn)在世界各國的思想家、哲學家對中國文化、對中國這些年的復興的認同;哲學大會能夠來到中國,也表明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支持。這屆哲學大會的主題,是中國文化非常關注的一個主題,就是“學以”。因為在整個中國文化中,修身做人始終是一個重要主題,就像大思想家朱熹講的“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圣賢寫了那么多書,說了那么多話,其實就是教人兩個字“做人”。所以,儒家強調“天地之性,人為貴”。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先要把人做好,做官也要先做人。如果說高樓大廈平地起,那么,大地就是根基;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修身做人就是根本。儒家講的修齊治平,這個修身之道就是做人之道,這是中國文化的底色。
做人有底線,境界無上限。人不同于禽獸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人講禮義、講廉恥、講道德、講文明,人有夢想、有理想、有價值觀。所以,這次大會的主題能夠選擇“學以”,表明了“人”的問題,也就是剛才潘麟先生講的,這種精神的危機、這種價值的危機,在今天這個社會乃至全球,已經凸顯出來了。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做人,可以說為整個國際學術界,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不管做學術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我們最終是要把人做好。如果我們連人都做不好,就不可能做好其他的事情。這次哲學大會在中國召開,又切合了中國文化的主題,這應該是非常非常巧合,可以說是偶然,但也是必然的事情。
主持人:在兩位的介紹里,有很多頭銜,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像潘麟先生,作為訪問學者在印度待了超過五年的時間,對中印文化碰撞研究領域涉獵得非常多。王杰教授還擔任中國實學研究會的會長,還是領導干部學國學促進會的會長。請問王杰教授,實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
王杰教授:實學這個概念,最早是東漢的王充提出來的。實學的發(fā)展,在中國的明清時期到達了鼎盛。它主要是把儒家的經世致用、崇實黜虛、知行合一的思想落到實處。所以,實學在中國、日本、韓國,都有相應的學者在研究。那么,在中國,就有中國的實學研究會;在日本,就有日本的實學研究會;在韓國,也有韓國的實學研究會。這幾個國家每隔兩年都會主辦一次國際實學研究論壇,現(xiàn)在已經舉辦了十四屆,明年將在日本舉辦第十五屆東亞實學國際高峰論壇。
王杰教授:領導干部學國學是民間主導的。這是我在五六年以前,以我個人名義在國內推動的一個活動。因為我是在中央黨校工作,很多人就以為這是中央黨校主導的。其實,這是我個人主導的一項活動。但是中央黨校的領導,還有我們黨校的很多老師、教職工,對這個活動非常支持。
主持人:聽說各地的領導干部,包括工作在一線的領導同志們,對這個活動非常熱心,希望能有機會親自來學習國學。
王杰教授:是的,因為我們曾反傳統(tǒng)反了很長時間?,F(xiàn)在的一些領導干部,尤其是五六十歲的,都是在反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他們的確對傳統(tǒng)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多。
王杰教授:是的,他們在治國理政中,如何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汲取智慧、汲取人生的哲理,就很現(xiàn)實地擺在了他們的面前。所以,現(xiàn)在在中國,領導干部學習傳統(tǒng)文化是一股很大的力量。他們學習的目的,包括我們推動領導干部學國學的目的,就是打牢領導干部修身做人的基礎,夯實為官為政的根基,讓這些領導干部能夠從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為官為政的習慣,真正地把權力用在為老百姓辦事上,也就是今天黨所倡導的:人民所向往的,就是黨的奮斗目標;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那么,從中國文化中,我們的確可以汲取到很多很多這方面的思想、智慧,以及歷史中的經驗教訓。
過去,我們的領導干部對傳統(tǒng)文化知之不多、了解甚少。現(xiàn)在通過學習,他們知道了中國文化的確對我們今天的修身做人,對我們今天的治國理政,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乃至于對我們今天中國夢的實現(xiàn),對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非常有益的。國家也在各種場合不遺余力地弘揚、傳播我們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家就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主持人:王杰教授說得非常好,解讀得也非常深刻。潘麟先生,您現(xiàn)在擁有很多的讀者,特別是您創(chuàng)辦東方生命研究院以及您本人在印度求學和研究的這些經歷,被大家所津津樂道。能不能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您在中印學習和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經歷,以及創(chuàng)辦東方生命研究院的初衷和經過?
潘麟先生:我從小就對印度文化非常感興趣,因為佛學就是來自于印度。后來,在2007年有個機會,我到了印度最高學府德里大學,在文學院以訪問學者之名,僑居了長達五年之久。在這五年中,我主要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對印度的歷史文化作全面的了解上。我在學校里的時間并不是太多,而是盡可能地出去,多走訪、多與各行各業(yè)的人接觸,比如跟當?shù)氐闹骷摇⒏璩?、家、教授等,作全面廣泛的接觸,即全面廣泛的學習。
我通過接觸發(fā)現(xiàn),中印兩個國家在歷史上有著持續(xù)廣泛的交流,即以絲綢之路為紐帶,進行著全面廣泛的交流。當代因為種種原因,兩國交流明顯減少。我回國以后,就把印度的一部著名的經典——《瑜伽經》(其重要性相當于中國的《論語》),注解翻譯成了漢語。瑜伽是印度的國學,是印度的國粹,有點像我們中國的京劇。瑜伽在印度的歷史更悠久,通過文字記載和考古證據證明,它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印度的瑜伽差不多跟印度的文化是同時誕生、同時發(fā)展、同時流傳到現(xiàn)在的。關于瑜伽的一部重要的經典就叫《瑜伽經》,可見《瑜伽經》在印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潘麟先生:這就是我翻譯《瑜伽經》的動機。整個中國,整個東方,包括日本和韓國,都把瑜伽理解成是一種簡單的姿勢、動作和呼吸的訓練。這個是不是瑜伽?是。但這只是瑜伽的入門和基礎,不是瑜伽的全部。很多人以偏概全,以為這就是瑜伽的全部,其實根本不是!瑜伽是一門非常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和思想體系。
印度有六個主要的學術流派被稱為正宗的學術流派。在這六個學術流派中,其中一個就叫瑜伽學派——相當于我們中國的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等這些學派。我們有一些學派,人家也有一些學派。印度的瑜伽學派建立在《瑜伽經》的基礎上——就像我們的儒家建立在《論語》《孟子》的基礎上,道家建立在《道德經》《南華經》的基礎上一樣。
潘麟先生:是的。到底他們的瑜伽是什么?到底瑜伽的思想、歷史是什么?出于這樣的目的,我把《瑜伽經》翻譯成了漢語。翻譯完后發(fā)現(xiàn),《瑜伽經》的語言非常古老,非常簡單,非常樸素,如果僅僅是翻譯過來,不作深入的注解、解釋,人還是難以理解、難以走進瑜伽的世界。
主持人:今天很高興,潘麟先生為我們普及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瑜伽。我們平時看到的健身養(yǎng)生,原來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